近日,2025年全国壁球锦标赛在福建龙岩拉开帷幕。壁球因其独特的运动方式,既考验选手的快速反应能力,又能达到良好的运动效果,逐渐受到大众关注。尤其是壁球正式入选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后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尝试这项运动。
江苏盐城市青少年壁球队主教练张恒源认为,壁球初学者要打好基础,球感是入门的关键,标准动作是核心,而移动能力决定了进阶速度。初学阶段的训练应侧重建立球感,增强选手对球路和反弹规律的掌控力。
培养球感是学习壁球的第一步,可以从场外和场内练习两方面入手。在场外,学员通过徒手抛接、墙面抛接与墙面落地接球的练习,培养对球反弹方向与速度的适应能力。例如,徒手抛接练习要求双手将球垂直抛起并接住,而后逐步过渡到单手练习,从中感受球的重量与弹性变化。较为进阶的墙面练习则需要操控反弹距离与接球速度,以适应不同击球场景。在场馆内训练时,则可尝试单墙基础颠球及落地击球,重点提高稳定性与熟练度。
除了球感,正确的动作技巧同样不可忽视。标准的握拍方式不仅帮助选手稳定发力,还能减少运动时手腕受伤风险。击球动作分为引拍与挥拍两步。其中,引拍是为击球蓄力的重要环节,包括侧身、沉肩与抬肘的连贯配合。而挥拍则需精准控球,通过手臂与手腕的协同发力,在击球时创造最佳球速与弹道轨迹。击球后顺势挥拍至身体另一侧,也有助于保持动作流畅和攻防转换的节奏。
壁球比赛节奏快,场地限制较小,因此选手需掌握移动技巧,以应对多变的球路。在准备启动时,双脚微屈并张开,身体前倾,以随时应对方向变化。选手可结合小碎步来微调位置,也可通过大步跨出台球。无论是近距离调整还是接远球后迅速回到“T点”,都需要对场地空间和身体重心的把控。此外,为避免赛场的碰撞或急停变向带来的损伤,规范移动习惯更为重要。
江苏省壁球协会理事沈枫表示,新手应注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。在初学阶段,过分追求力量和击球速度可能导致动作变形或受伤。将训练视频与标准动作进行对照是一种有效的改进方式。沈枫建议初学者可以遵循“333练习法”,每周练习3次,每次至少30分钟,并坚持3个月以上,从而建立运动习惯及提升技术。此外,与水平相近的同伴共同练习,能增加互动乐趣,更好地坚持长期训练计划。
科学热身是壁球训练的重要环节。每次正式练习前,应通过动态拉伸和轻量球感训练进行预热。结束后则需冷身走动、静态拉伸,并及时补充水分,以帮助身体恢复。
在挑选壁球装备时,新手应重点考虑球拍、球、鞋等器材的具体参数。重量较轻、拍面容错率高的球拍更适合初学者;蓝点壁球弹性强、反弹高度大,便于适应击球节奏。与此同时,选择正确的运动鞋非常重要,鞋底材质与支撑侧面的设计能有效保护脚踝与膝盖。透气速干的运动服以及护膝、护目镜等配件,也能帮助提高舒适度与安全性。
无论从基础训练到进阶技巧,或是从装备选择到科学热身,壁球作为一项竞技性与趣味性兼备的运动,正在吸引越来越多运动爱好者的关注。在练习过程中保持正确姿态,增强技术的稳定性,便能够更好地体验其中的乐趣和挑战。



